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华尔街写真>>

                
[美]希拉里·戴维斯 著 曹德俊 付涛 肖荣 张放 译

 

第六章 三位巨星(上)
 
   本章将讲述三位目光远大的巨星的故事。三人都
  是从交易商起步的。所以要选择他们三位,是因为这
  三人都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通过将市场民主化从而
  将自由市场精神融入市场。布鲁伯格开放资讯世界,
  让全体交易商都能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今天,人人
  都能同时获取相同的信息。市场环境演变成这个格
  局,他是这场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梅拉梅德不满外
  汇市场仅向公司开放,他愤愤不平,创建了外汇期货
  市场,使人人都能从事外汇买卖。最后一位是米尔
  肖,他使那些过去与资本市场无缘的新兴公司与没有
  资格获得贷款的公司能从资本市场上筹集到资金。
 
  迈克尔·布鲁伯格曾是所罗门兄弟公司旗下的一名交易商,是90年代极为重要的革新者,今天仍致力于改变交易商的交易大环境。布鲁伯格是受理想驱动的人。当所罗门兄弟公司与菲博公司于1981年合并后,他带着1000万美元的分红离开了所罗门,创建了自己的公司。这家公司经营电脑化的金融信息业务,通过电子信息高速公路发送商业新闻,通过自己的电视台播放“布鲁伯格商业新闻”节目。布鲁伯格从未想过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布鲁伯格发明了无处不在的“布鲁伯格匣子”。一个摆在每个交易商办公室上的电脑终端,将电子信息送到全球金融界的每个角落。金融界的重心已从者一代交易商那儿转移到了新一代身上,布鲁伯格正是这种权力转移的化身。布鲁伯格将他对市场的理解远远地超过了交易范畴,建立起一个遍布全球的传媒帝国。从交易商布鲁伯格到终端者布鲁伯格,再到传媒大王布鲁伯格,他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呢?
 
  布鲁伯格先就读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专修工程学.后又进入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攻读MBA。他于1966年加入所罗门兄弟公司,职位文员,年薪9000美元。布鲁伯格从交易商一步步干到了所罗门的股票交易部主任,那时他年仅32岁。55岁时,他已是一家年收入达10亿美元的私营企业老板。1996年,他的公司盈利额为2亿美元。全球雇员数超过了3000人。7万客户使用他的电脑终端。
 
  我走进位于公园大道的布鲁伯格金融公司总部的会客厅,穿过由旋转式楼梯连接的6个交易大厅中的2个,我开始注意到,尽管这是一家信息产业公司,但都是与交易大厅设在一起的。公司没有办公室,没有秘书。会议室用玻璃隔开,向所有队开放,只需事先约个时间。在这里,人人相通,布鲁伯格抬头就能看到所有员工。
 
  我对布鲁伯格讲,我觉得办公室太挤了。人声嘈杂,人来人往,跑个不停。来访者不断从会客室涌进大厅。布鲁伯格说,这儿一点都不挤——这正是他想要的感觉。我清楚他是什么意思,这种工作气氛蕴藏着一种忙碌感,一种能量。员工们无时无刻不在交流,讨论,没有人能躲在办公室里不出来见队。在这里,随处可见大型养鱼缸,里面放着蓝宝石和金鱼,同近乎疯狂的工作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员工能在工作之余观赏鱼缸,放松自己。
 
  在接待室的后面,仿佛是另一个世界。这里像是一个乡间杂货店,什么都是免费的:苏打水,瓶装饮料。咖啡壶里总是满满的热咖啡;点心,爆米花和水果一应俱全。你还可以坐在舒适的沙发上,一边享用一边收看布鲁伯格金融新闻。这是员工们聚集的非正式场所。虽然我怀疑这个社交气氛浓厚的场所会把办公室产生的紧张情绪消灭殆尽。当然,对于劳累一天后的记者与员工来讲,这种轻松环境是大有益处的,布鲁伯格本人每天从早上6:30就上班,很晚才回家。
 
  我问布鲁伯格为何总是这么干劲十足,他开玩笑似地回答:他有两个十多岁的女儿一心想买最好的纯种赛马。
 
  时至今日,布鲁伯格仍像交易商那样火爆焦躁,讲话就跟打连珠炮一样,一旦他开始讲话,话题总是围绕着他的公司和生意,表现出他的思维的复杂性以及他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布鲁伯格性格呈多样性,坚韧冷酷,固执偏激。他能让你随时开怀大笑。要探究他的内心也不难——布鲁伯格每周花两天搞慈善事业。
 
  布鲁伯格的管理风格在很多方面反映出他在所罗门公司当交易商时的习惯。在那里,他信奉树立好榜样,激发员工对公司的忠诚。这些都是所罗门的公司文化。他在《布鲁伯格论布鲁伯格》一书中这样写道:
 
   我十分感谢威廉·所罗门以及约翰·古特弗奥德。
 
  他们是我的良师。他们教给我道德、慈善、勤奋与关
  心他人。
 
  当他加入所罗门兄弟公司一年之后,布鲁伯格在交易大厅当一名文员,他被分配与大宗交易部门的杰伊·佩里一道工作。对于布鲁伯格而言,这段时间是终身难忘的。当他与佩里开发新市场时,竞争对手是传奇人物贝尔·斯特恩斯公司的赛·刘易斯与戈德曼公司的古斯·李维。激烈的竞争令他们小心谨慎,加倍努力。1973年,布鲁伯格成为所罗门公司的合伙人,负责所有的股票交易、套利活动以及可转换债券买卖。
 
  命运似乎总是站在他这边。到了1979年底,布鲁伯格被调到计算机部门,这在当时看起来多少有些古怪。他从此远离交易大厅,宣告一个时代的开始。从此之后,布鲁伯格埋头苦干,钻研信息系统及电脑应用。后来,他又开发出一种新产品。斯坦利·肖普科恩不得不承认:
 
   布鲁伯格是个值得关注的人物, 是个有理想的
  人。他的产品连所罗门兄弟公司的交易商都不太搞得
  懂。当布鲁伯格在公司合并后离开时,人们并不在乎
  他,他是否带走了他的新产品。他带走了东西, 因为
  他有他的理想。布鲁伯格大大改观了金融业。以前,
  谁有消息谁就挣得多;今天,每个人都能同时获得相
  同的信息。在这一点上他功不可没。
 
  布鲁伯格最初的想法是给金融机构提供资讯,他也就是从这起步的。电脑软件使人们能利用和分析信息。他的启动资金仅为30万美元,以后他的第一个客户——美林证券公司又交来定购终端与软件的订金400万美元。公司开张一年,员工人数仅5名,还包括布鲁伯格本人在内这5个人中的4个组成了一个团队。客户在自己的办公桌上能用布鲁伯格的终端干什么呢?
   我们能使客户选择投资项目,对投资组合进行各
  种可能的假设性分析。通过既保密又安全的电子邮件
  与客户、供应商和合伙人交流。我们使他们能单独研
  究市场和各种证券,也能相对于其他投资项目进行绝
  对条件研究。他们能考查公司,买卖股票和债券,甚
  至还能创造出新的金融工具。
 
   即使像布鲁伯格这样坚信科技力量的人,也深信人与人的交流的重要性。他推向市场的电子系统正迅速地改变着传统的交易模式,但布鲁伯格仍不断强调:电子系统仅是执行系统。自动化永远无法代替人。人们需要在他提供的资讯的基础上思考,伦敦太阳生活公司的头号交易商马可斯·胡彭对此解释如下:
 
   全球的股票交易所都逐渐失去对市场控制。这就
  是我们所面临的形势。人们喜欢布昌伯格,喜欢路透
  社。我们拥有了大量电脑系统,这些人从传统市场结
  构中发财,他们之所以能发财,在于他们向公众提供
  电子信息,然而电子化本身却并非股票交易的本质所
  在。
 
  在10年内,这些电子系统是否会取代交易所呢?
 
   谁弄得清楚?他们实际上在创造一个新的市场结
  构。而交易所在过去也创造了一个市场结构。谁实际
  上控制着交易所?谁控制着市场?是交易所,还是信
  息提供者、服务提供者,还是电脑公司呢?
   当然,交易需要一定的监督管理,但是你并不需
  要一个庞大的交易所,其功能仅仅是搞点监督管理。
 
  你可能需要一个什么部门。但是,这些东西跟交易所
  是不是一样的呢?我就是这么看的。市场正走向布鲁
  伯格这类人身边。
 
   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形极像当初互联网起步时那
  样,互联网最初无非是个小网络信息包,最终全面联
  网,形成互联网络。今天我们看到的金融市场也是一
  样,只不过内部结构尚未完全连通罢了。
 
  这是否意味着传统的股票交易所将不复存在呢?抑或仅是人们的作用在发生变化?
 
  最有可能的是这些股票交易所的作用发生改变,因为传统交易所仅给了人们一个进行交易活动的场所。随着电子交易系统深入普及,一个电脑网络就能将所有交易方式联系起来,为大众服务。现今在布鲁伯格的系统上,要是你愿意的话,你能找到伦敦交易点系统的报价,以及伦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价格。你能对各种价格加以比较,找出最合算的成交。
 
  布鲁伯格将他的系统与路透社系统严格区别,这样你就能体会到为什么现在的交易商选择面越来越广。布鲁伯格解释说:
 
   若你从路透杜购买信息,你实际上买的是新闻事
  件,你能在自己的电脑中编制软件,获取新闻并研究
  它们。我们的产品不是这么一回事。因此在许多方
  面,我们并不与路透杜竞争,我们干的是两码事。
 
   我们向用户提供的是价格以及这些价格的衍生
  品。你可用这些价格进行运算,得出收益率。我们大
  大地提高了附加值,我们正在向平台控制科技发展。
    你能将这种平台盲接与你的个人电脑相连,散热较
  少,辐射大大降低。键盘通过红外线与你的个人电脑
  联通。于是你再也不会因写字台上有一根电缆老是撞
  翻你的咖啡杯而发愁了。
 
  交易将走向电子化,这个前景势不可挡。布鲁伯格雄心勃勃,要成为买卖双方交易的最佳媒介。布鲁伯格的电脑化信息系统,真正将实时信息带到了更多的人面前。这种系统也对新的交易方式产生了影响。布鲁伯格的信息系统是发展中的证券市场的重要推动力且。
 
  现在,布鲁伯格的系统已容纳了股票、资本市场、固定收入债券、外汇以及欧洲债券交易。你可直接用该系统交易,也能进入互联网进行交易。这是个巨大的信息库,你下载到自己的电子表格程序内,利用它为自己谋利。你也可以利用它收听布鲁伯格商业新闻,观看报告录像,以及CEo们的记者招待会。它还能提供音乐、电影、书评、节目,你还可以订购鲜花,收看体育新闻。你甚至还能在网上买床垫。总的来说,这个系统正日益发展成一个无所不包的资讯提供商。
 
  布鲁伯格告诉我:我们有70000多位用户,年递增30%。难怪人们总是猜测他可能要卖掉公司。但不知怎么的,我认为与路透社这类企业在商战中齐头并进,比起卖掉公司,更能让布鲁伯格感到满足。布鲁伯格新闻广告牌在纽约的火车站,伦敦的地铁站台上随处可见。他致力于在公众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在金融界确立自己的地位。
 
   新闻使我们声名远扬。无论电视机还是互联网,
  包括电脑终端上都有我们的新闻节目。
 
   那些找上门来的人正好就是我们想采访的人。全
  都碰到一起了。记住,我们拥有全球新闻媒体中最庞
  大的商业和金融新闻记者队伍。
 
  1992年,布鲁伯格收购了WNEW。这是一家纽约电台,他将其转变成一座24小时都播音的新闻电台,取名WBBR。布鲁伯格制作电视商业新闻及布鲁伯格金融资讯电视,通过卫显和光纤传送到世界各地。1994年,布鲁伯格创办了一本个人金融杂志,并开始出书。
 
  我猜想,布鲁伯格将把他自己版本的新闻与电视节目,用口包装和新渠道,传送给更多的消费观众。简单地说,就有点象CNN,只是更好,更加独特。我想,一旦电脑、电话也被容纳到电视中,布鲁伯格的日臻完善的产品将逐步上市,随叫随到,随选随用,随时随地满足你的需要,顺应你的偏好。
 
  我禁不住想,随着布鲁伯格新书问市,连同他无孔不入的布鲁伯格新闻广告牌,他的名字已走进千家万户,将万众带进一个新的大市场。布鲁伯格在这条道路上已扬帆启程,尽管他目前的主要客户仍是那些生意人和金融界人士。布氏说:
 
   我们在直通TV上向北美传送24小时英语节目。
    在纽约,你能通过“自由光纤。和全美网络系统收
  看。光纤系统为每早5点至7点,全美网络则24小
  时不间断。我们在亚太地区也有24小时英语节目。
    欧洲有24小时欧洲英语节目,还有24小时日语节
  目。
 
   我们在“运河”上播发24小时法语节目。我们
  与法新杜联合制作法语新闻,法方搞国内新闻,我们
  负责国际新闻和金融新闻,他们还搞体育节目,双方
  都制作生活节目。所有节目都由法国人主持,法国气
  息浓厚。我们还推出了24小时意大利语节目。1994
  年夏天,我们开播了荷兰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及
  德语节目。各地节目都要象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那
  样。我要的是能跨越国界的节目,就像金融市场那样
  形成一体的全球化节目,只是语种不同而已。要是我
  们外出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电影, 我们就用这套节
  目,在每一个网络上用不同的语言播放。
 
   我想通过电视,我们能建立一个绝对认真严肃的
  全球网络。
 
  电视、电台、互联网、内部网、出书、力、杂志,下一个会是什么?——办报纸?这一切已将新的世纪,一个含义全新的多媒体帝国的基础奠定完毕。布鲁伯格这位老交易员,心满意足地重塑了世界的证券交易方式。
 
  一个戴眼镜的小个子把我引进他的饭店房间。
 
  我在大厅里给梅拉梅德打了半个小时电话,酒店接线员告诉的,梅拉梅德先生的3部电话线全部占线——而且一直占线,从未空过。我放下电话走进电梯。当我跟着梅拉梅德走进他的房间时,我悟出其中的究竟。
 
  书桌上摆着一台便携式电脑,彩色屏幕上的数字闪烁不断。这电脑连接一部电话。背景声音是一位女士叫喊着不断变化的价格与市场行情。显然,这又得连着一条电话线。这位女士的声音从一部扩音器里传出。从我进去到离开,这部扩音器一直有声音传出,我想大概一整天都会是这样,这位女士是梅拉梅德的助手,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交易大厅现场,向他传递着最新的日元行情以及道·琼斯与s&P指数。
 
  我能想像得出这位女士在大厅里的样子。背景声音里传出的大厅内别人的尖叫声清晰可闻。这位女士由于不停地报价,声音已有些嘶哑。她接收着梅拉梅德从曼哈顿发出的指令——曼哈顿,这个离芝加哥十万八千里的地方。时不时的,梅拉梅德会冲着扩音器大喊,为的是让他的助手能听得清。
 
  梅拉梅德坐在简易桌前,对我讲道:
 
   我手上的电子设备比工程师手上的还要多,不论
  我身处新加坡、捷克、中国、还是纽约, 我都要联
  网,这并不总是一件容易事儿,因为有时是在深更半
  夜。不论我走到哪里,我总会带着调制解调器。
 
   利奥·梅拉梅德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传奇领袖。看到他就让我想起了上满了发条不会停息的玩具。我简直不敢相信世界上有像他那样精神饱满的人。他不停地在进行交易。他一只耳朵紧跟着背景里传出的声音,另一只耳朵则专注地听着我发问。梅拉梅德同我聊着市场动态,他突然会一跃而起,冲着他的助手喊道:“买,不!你买了吗?叫他等一会儿,好的,现在买进!你听见了吗?买了吗?买了吗?大声点,我听不清楚。”
  只要梅拉梅德一跃而起,我就能体察到交易大厅里的潮起潮落。我的心跳也加快了。我能从助手的声音中感觉到她对于立即成交有些困惑。她累了,得休息了,于是另外一个助手来接她的班,我对每笔买卖都有点担忧。我想我是没有办法成为一名优秀的交易员的。看着利奥声嘶力竭,不容争辩地叫嚷着,而他同时又是那么冷静,运筹帏幄。利奥把他手下的交易员累垮了,他自己却一刻也未停下来休息。
 
  真像在时间隧道里穿梭。前一分钟利奥还站农那里挥舞双臂.对着扩音器大喊大叫,似乎他同助手一块站在交易大厅的交易席上一样,而后一分钟他又完全平静下来,坐在我面前,双手放在膝盖上,神态安详。利奥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科幻小说。现在他的第二本书已写了一半。他不做交易时就在写书,在空间邀游。利奥完全适应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生活。这种生活对他来说再合适不过了。这正是利奥对未来充满乐观,为什么他是电子交易的热衷拥护者,为什么他能领先一步的原因。同时也是他能创造一个全新的市场的原因。
 
  我热爱写作。除了交易外,我想,写作是第二快
  事。我想多写些科幻小说。
 
  但是人的一生时间太不够用,交易占去了我一大
  半时间。行政管理工作也让我不得空。我从未有时间
  休息。你的脑子里充满挑战性问题:市场到底走向如
  何干是涨还是跌?如何正确判断,从中获利是最让人
  兴奋的。若你能掌握交易的武器,并把交易真正当成
  严肃的生意来做, 那你会发现,一切都是非常值得
  的。
 
  若对商品交易圈里的人提起利奥·梅拉梅德的大名,人们就会肃然起敬。加里.兰佩奥尔就对1997年1月间利奥的一次大动作佩服不已。
 
  上个月利奥导演了一出拥有席位的非交易会员的
  夺权好戏。他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与前门生在这场政
  治较量中针锋相对。在不久前的选举中,利奥推举的
  10名候选人中有6名当·选。当利奥发现芝加哥商品
  交易所目光短浅,方向不明,没有按照他在任时所取
  得成就的方向前进时,他就奋起力挽狂澜。利奥被任
  命为交易所董事会终身顾问和管理委员会终身顾问。
 
  他真是个了不起的人。
 
   利奥是纳粹集中营虎口余生的幸存考,他在美国开始了他的新生活,那时他年仅9岁,住在芝加哥市中心的贫民区。在这种不利的环境中长大,利奥为自己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杀出一条路,赢得了一席之地,成为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他头脑中的市场已成为现实。死里逃生的利奥最初是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拥挤的交易间内从事猪胸肉交易。后来,他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外汇期货市场。该市场于1972年投入运行,被称为国际货币市场。
 
  纽约商品交易所曾率先进行外汇期货合同交易,但没有成功。原因在于得不到整个金融界的认可。正是靠着利奥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与决心,国际货币市场才成功了。他忘我地工作,赢得金融界的支持。他说服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那些习惯于从事实物交易的交易商——让他们相信期货这种新型交易会有腾飞之时,能从中赚大钱。
 
  1986年,芝加哥大学著名的金融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米勒称金融期货为联结过去与未来的“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从1976年到1986年,金融期货的年成交额从3700万美元增长到2.16亿美元。到了1996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日均外汇期货成交额为120亿美元。
 
  当利奥绞尽脑汁,促进交易所的发展时,创立金融期货的想法在他脑子里诞生了。1972年有金融期货交易之前,芝加哥仍只从事实物交易。利奥一直关注着外汇行情,最后他得出结论:英镑汇率偏高。他认为,只有两种可能:要么英镑贬值,要么英政府以强硬态度捍卫英镑。
 
  令利奥吃惊的是,他被告知个人不得卖空英镑,个人是不得从事外汇买卖的。银行只同在远期市场上买卖外汇的机构打交道,不与个人做生意。利奥把这一切告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本人也打算买卖英镑,也未被允许。弗里德曼肯定了利奥的怀疑。固定汇率制即将解体。好极了!若固定汇率能寿终正寝,利奥希望能创造出一种以外汇为基础的新金融产品,而且还要建立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外汇市场——外汇期货市场。
 
  这对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来说是个破天荒的革命性的构想。为了推行这种新产品,并使其一炮打响,利奥需要支持与信任。于是,他让弗里德曼搞一项可行性研究。
 
  世事难料。1971年,日本与西德的货币不再与美元挂钩,联系汇率开始浮动,紧接着1971年晚些时候,尼克松总统宣布关闭黄金窗口买卖,不再用黄金交换留在国外的美元。总统所以要发布这项命令,主要是因为美国国际收支出现的巨额逆差,已接近美国黄金储备总量。


[关闭窗口]